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您的生活服务帮手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板打蜡

“法拉米”——一场关于体面的设计罗生门

发布日期:2025-05-25 02:57:44 浏览:37375

当雷总开着法拉利的Purosangue出现在街头的时候,很多人都已经预料到“法拉米”的三维数据已经存放在某米设计师的电脑里头,平民版“法拉利”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自家的车库里头。

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法拉米”会连法拉利先生——恩佐·法拉利之子——的专属定制颜色也一并借鉴过去。

要知道,在汽车设计中定制一款颜色并非易事。颜色本身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常见的颜色已经被广泛应用,如何在已有的颜色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出具有独特魅力和个性的,且具备量产条件的色彩,是研发人员面临的挑战。

气不打一处来的法拉利,决定在某米发布会开始前贴脸开大,将这一场关于体面的罗生门推向高潮!

1

雷总在接受采访时信誓旦旦地说过:“某米汽车没有任何一处细节是抄袭的。”那为什么某米YU7看起来那么像Purosangue,会引起网友们的冷嘲热讽?

从某米汽车首席设计师对YU7的介绍中,或许就能找到答案:“比例,是汽车设计的灵魂!”

因为人家致敬的,从来都不是细节,而是灵魂——车身颜色当然也是灵魂的一部分。只要致敬的是灵魂,就永远不算抄袭!如果当年众泰也明白这个道理,估计也不用被骂着退出市场。

造车如做人,都要有点阿Q精神。

根本不用看细节,蒙着脸也能读出法拉米的味道。

当某米设计师在发布会上激情演绎YU7的“原创美学”时,马拉内罗设计工作室的咖啡杯正倒映着来自东方大国的极致比例感:3倍的轮轴比、2.1倍的轮高比、1.25倍的高宽比、1:3的头身比......当美感换成了数字,原创也就有了碰巧的可能。

只不过这种“巧合”恰似当代汽车工业的黑色幽默:在智能参数化设计时代,连“致敬”也变得如此“科学”。

2

当百年汽车工业沉淀下来的设计美学还在被意大利人禁锢在普通人消费不起的超级跑车时,某米将它用电动化外衣重新包装,就可以完成从奢侈品到消费品的“技术降维打击”——曾经的法拉利,你高攀不起,如今的“法拉米”,你值得拥有!

是的,网友戏称的“法拉米”现象,本质上是设计伦理的通货膨胀。

当某米YU7的光环尾灯点亮时,投射出的不仅是科技光环,更是中国车企在品牌溢价困境中的集体焦虑——毕竟用1/20的价格就能收获七成相似度的“跃马体验”,这种性价比的遮羞布下,掩盖的是设计源动力的慢性衰竭,又或者是激荡的商业社会里的投机取巧。

这种“反向工程崇拜”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认知困境:当工程师用游标卡尺丈量豪车的每一道曲线时,他们丈量的不仅是物理尺度,更是心理上难以跨越的品牌鸿沟。想要树立起“豪华性能”的形象,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致敬”现在的榜样。

阿Q穿长衫,亦是这道理。

这种“拼贴式创新”的吊诡之处在于,全车多达10组贯穿式风道、40多组风阻优化,以及同级最低的0.245风阻系数......这些数据本该成为自主创新的勋章,却因设计语言的“过度借鉴”沦为技术原罪的陪葬品。

内嵌式的防滚架、Hyper Vision天际屏,以及仅仅靠96.3kWh的动力电池就跑出835km纯电续航的极致能耗追求......所有这些技术创新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流量池,都应该成为YU7身上的闪光点。

可是,一天过去了,大多数人似乎更愿意讨论设计与跃马的相似度,而非其技术突破。

工程师被设计师反噬,这是汽车工业的一种悲剧。

3

“某米YU7的‘致敬’,并不妨碍它的销量。”我同事跟我说。其实我也非常赞同。信奉宗教的人,肯定无条件相信他们的教旨。当你看到白云皮革城的A货包包被不断打包发运,就会明白虚荣也是一种刚需。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中国汽车的国际形象,正在被这种“致敬”伤害。

“在过去的75年中,保时捷一直秉承创新精神,并严格遵循制造标准以塑造品牌辨识度。保时捷期待与那些愿意遵守相同或更高标准的企业进行公平、公正、诚实和合法的良性竞争。”当被问到如何看到“保时米”的问题时,保时捷的柯时迈(Michael Kirsch)道出了这耐人寻味的一番话。

当某米的发布会还有16分钟就要开始的时候,法拉利的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法拉利先生的专属Purosangue》推文,用这种无声的抗议,彰显自己的原创设计。

多谢某米,法拉利的推文迎来了泼天的流量。

中国汽车工业用二十年完成的品牌救赎,正在被某米的“高智商致敬”重新拖入信任危机。整个东方制造业在创新路径上呈现出极度的精神分裂——既渴望用数据证明超越,又难以摆脱对西方设计图腾的隐秘崇拜。

这场设计罗生门的终极拷问在于:当某米用508kW的动力实现性能反超,用“没有30万下不了台”的调侃完成市场碾压时,为何仍要执着于那根与跃马神似的C柱曲线?答案或许藏在北京设计中心的某个深夜,当工程师第101次调整参数时突然顿悟——

“打败传统的从来不是更好的原创,而是更聪明的致敬。”

只是,当“法拉米”的戏谑称谓在热搜榜上狂欢时,那些曾在慕尼黑车展为中国设计鼓掌的欧洲媒体人,或许正在悄悄修改他们报道中的形容词——从“令人惊叹的东方美学”变成了“精明的商业重构”。

这种语义的微妙转换,或许才是中国汽车工业最昂贵的版权费。(文|大雄)